理想中的父母
有这样一个爸爸,晚上12点下班回家,看到上高中的闺女房间灯还亮着,便悄悄敲门进去。孩子躺床上看ipad,嘎嘎在笑,爸爸问:“有好玩的让我看看呗?”
闺女踢了一脚被子,冲爸爸摆摆手,示意跪安,爸爸只能道晚安,嘱咐“你小声点笑,别吵了隔壁的姥姥”,退出。
这位爸爸补充说:
“每次晚回家,看到女儿屋关灯了,既高兴她没熬夜,又遗憾今天没能见到她。可如果开着灯,就会反之,既高兴见到她,哪怕是一眼,一句话,又担心她晚睡。这就是为人父母,这就是寻常人生。”
而大多数家长如果看到孩子熬夜玩电子产品会怎么样呢?估计很多会暴跳如雷,严重的可能会夺过来把pad摔地上。
有人会说:
“家长这么稳,那是人家孩子省心,我可没耐心。”
“我也想这么稳稳的啊,可是道理都懂,我就是做不到啊。”
我曾经也充当着上面说的大多数,而且每每看到育儿专家心平气和地教育孩子便心生羡慕,比如育儿专家陈美龄老师,每次听到孩子喊妈妈,她都会停下手上的活快速响应,从不说“等一下”,哪怕自己正在做饭。
原因就是他们都懂育儿。
懂育儿的人,会当孩子的助推器。而不懂育儿的人,只会给孩子当绊脚石,用力越大伤害越大,南辕北辙。
痛苦中前行
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,儿子皮皮今年8岁,妹妹4岁。孩子爸爸长期在外地,每天下班回家后,孩子基本都是我在带,所以妈妈的好和坏,孩子只好全盘接受。
因为长期注意学习育儿知识,我自认在育儿方面是一个身怀绝技的妈妈,比如从来不去比较、不说反话或泼冷水;孩子犯错我很少呵斥;他们有需求时,都是尽量满足,经常抱抱和鼓励。
听起来已经做得很好了,可总有一个坎儿跨不过去,就是前面说的“稳”。
我所有知道的育儿技巧和沟通方式,必须在我情绪稳定的前提下才能理智地调取出来。如果自己控制不好情绪,这些技巧都白搭。
家长的一言一行,甚至一个眼神,都会暴露出你有情绪,孩子就像雷达一样能敏锐地捕捉到。
在皮皮4岁前,我那暴脾气是想来就来;在他4-6岁阶段,我才有控制脾气的意识,可知易行难。
进入万恶的一年级,记得有一次辅导减法应用题,第一遍说“ 没听懂”,两遍还说“ 不会”,第三遍讲完他自己也受挫,暴躁地喊“听不懂、听不懂……”。
他不喊还好,一喊我就急了:“一直在讲怎么听不懂呢?你听了吗?老师上课你也不听呗”?
二年级学除法时,份数和每份数分不清楚。除法基础不扎实的话,后面都受影响。我着急的呀,隔三岔五跟孩子吵架。
记得有两次还拍桌子,河东狮吼,给家里整得鸡飞狗跳。然后不得不花大把时间让自己平静下来,再花大把时间去安抚孩子,最后就是晚睡和懊悔。
这样的状态持续到皮皮二年级下半年。
我知道这样不对,自己也天天在学习和听课,可有时就是控制不住情绪,非常痛苦。
“顿一下”回头是岸,“钻进去”柳暗花明
这几年自己学习了很多,也学了心理学,其中的情绪分析能帮我深入找到情绪源头,可问题在于,发飙时没有找到那个让自己顿一下,及时止损的力量。
儿子三年级开学后,有一次我给老公打电话:
“昨晚辅导作业,我又没控制住吼皮皮了,吼完我自己很后悔,其实我在吼他的时候就想到安抚他的成本很高,可就是控制不住”。
老公说:
“这个很难的,但是你要复盘,要刻意练习。”
一句话戳中了我。
再次辅导娃时,当脑子里突然有一股怒火要涌上来时,感觉像一个多余的大气泡一样。
这个气泡会让人很痛苦,要么解决了它,把它从我的身体里推出去,要么一直存在身体里痛苦着,今天在脑子里,明天在肚子里,就像手机贴膜中间有个气泡一样让你膈应着难受,那我当然选择把这个泡挤出去。
于是我真的就像能感觉到有个泡一样,没等它到头顶,只到嗓子的时候顿一下,立刻产生了一股回头是岸的力量。
然后怎么办呢,马上钻进孩子的世界里,多理解孩子,多问几个为什么,你会发现孩子的想法居然很好笑很可爱。
孩子在学习上不会,本身就很受挫,妈妈讲了两遍自己听不懂,孩子更怀疑自己是不是脑子有问题;加上曾经因为不会回答问题而被同学嘲笑,估计会想象出老师和同学看不起自己的情景。
加上妈妈态度不好,唉声叹气,横眉冷对,虽然没上手打却做出了无奈的动作,孩子心理压力多大啊,这样还真不如挨顿打来得痛快。
想到孩子的不容易,想到得把泡挤出去而不是留在肚子里或者爆炸,于是我将原来的叹气,有意地、轻声地变成一个深呼吸,没有做出不信任他和无可奈何的任何动作。
每次都这样刻意提醒自己调整,真的很神奇,真的奏效,我做到了!
我转换到孩子的视角说:
“这种题型真的有点难了,我小时候也不会做,我看看是哪里卡住了。”
然后开始分析孩子不会的各种可能性,一一说出来,看看是否与孩子的卡点一致。
孩子看到家长在冷静分析,没有带情绪,知道他是安全的,也愿意跟我分享了。
这样既能缓和气氛,又能了解孩子真正的问题点。
我发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时,真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最开始提到的那位爸爸,是尹建莉父母学堂的联合创始人、总编辑,大家都叫他郎总。
有一次他在粉丝群里回复我一个问题:
“遇到问题就去解决,纠结是最大的损耗。”
这句话非常打动我,我上面的那个“泡”不就是损耗吗?痛苦和纠结正好能提醒我“钻进去”解决和提升。
认识情绪
然而,情绪是怎么来的呢?
就我而言,孩子一喊“听不懂、听不懂”,我就烦躁,感觉是在攻击我、怀疑我,我要形成自我防护进行反驳,其实就是常说的输不起。
那为什么我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么强?
因为成长过程中,如果威胁更多,自我保护意识就会更强;反过来,如果是在被爱滋养的环境中长大的,往往就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。
我没这么幸运,从小被周围各种权威威胁着。
在我们家,如果不小心把东西掉在地上,不管是什么东西,听到的肯定是指责和呵斥,从来没听到“没事吧”。
妈妈做好饭都是这么喊我们:“吃不吃,不吃别吃。”
从来没听到爸妈说过一次喜欢我们的话。
心理学家说:
“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有两种人,一种是不原谅过去的自己的人,一种是不能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人。”
我就总觉得自己不够好。
孩子如果生长在一个充满威胁的环境中,那他将来也会带着我们现在的坏情绪,永远恶性循环下去。
育儿问题解决的优先级依次为:
情绪管理>同理心>会沟通>学习力提升。
解决了情绪问题并能钻进孩子的世界,同理孩子,那育儿路就畅通无阻了。
过程中出现反复在所难免,但只要找到了情绪症结和解法,加上做刻意练习和复盘,发生频率以及强度肯定会下降。
剩下就是学一些技巧。
但如果反过来,像我以前一样,只会招数和技巧,没解决根本的情绪问题,孩子只会觉得妈妈好假:“天天夸我好,却动不动就翻脸,太恐怖了”。
有时即使忍着不发火,情绪没打通,迟早也会秋后算账、憋大招。
大道至简
有人会说,我情绪很稳定,也很会同理孩子,难道做到这些就什么也不用管了吗?那孩子还不想干嘛干嘛?
是的,如果家长真能做到这样,那孩子在安全和道德的底线之上,就是想干嘛干嘛。
孩子能干嘛呢?能想出来的“ 坏情况”不超过十种,无非想看电视或手机、想吃垃圾食品、不想做作业、想买玩具 ……
而孩子所想的“干嘛”,往往是他平时被限制最多的;不被限制的,孩子反而不贪。
就好比一个很大的鱼缸,如果里面有很多设限的拉网,比如不能去深水区,不能去水草区,不能去不同种类区,等等,那每种小鱼儿可活动的空间还有多少?它会不会想方设法去那些不让它去的地方?
如果非要阻断它的试探,最后把拉网换成钢板,那也就彻底阻断了它的生机,这些鱼儿还能健康快乐地长大么?它不就真的长成了观赏鱼?
我们家长就是大鱼缸,孩子就是里面的鱼儿,撤掉那么多没用的拉网,拔掉那些无聊的钢板,只保留安全和道德底线,用一个大鱼缸的包容心态看着小鱼儿们,想去“水草区”偷偷看手机,可以;想去其他种类区吃点垃圾食品,可以;想去深水区玩不想写作业,可以。
试一圈后回来发现,那个包容它、爱它的大鱼缸,一直都在守候着它,它是自由的,是安全的,那些所谓的禁区跟它的正常生活范围没啥差别,可以自由出入,它怎么还会偷偷摸摸呢?
不懂育儿的,带孩子时,从一开始的焦虑,变成用设限的方式来控制,并且层层加码,乐此不疲。他们的管孩子,其实是控制孩子,父母在发号施令。
而懂育儿的,只设一个最低的底线,比如安全和道德,且无上限,让孩子可以自由活动和试错,父母只在一旁引导和陪伴,他们眼中的管孩子,是辅助和托举,父母是陪衬。
我解决了自己最大的情绪问题,皮皮的学习也上了轨道。
能陪孩子们一起成长,更重要的是成就自己,是过程中最大的收获。
谨以此文作为给我两个孩子和我自己的新年礼物,2023年我很期待……
我爱你
不只是因为你的样子
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
对孩子高质量的爱
是允许孩子做Ta自己
更是妈妈也活成了自己
加入【28天为爱戒吼活动】
2023年,我们一起成为自己。
坚持28天戒吼并打卡
即可获得全额奖学金,奖学金=报名费用
活动相当于免费
立即扫码,一起成为!
↓ ↓ ↓
作者介绍
吕春艳,家有俩娃,职场妈妈,尹建莉父母学堂多门课程学员,通过系统学习育儿,从自卑、暴躁转变为自信、阳光,不仅成为孩子成长的助推器,也体验到自我蜕变的真切幸福。 |